
創業合伙人第304期-市場合伙人
1 天前
從拼桌業務大幅轉向包桌業務,可能是私廚平臺“我有飯”近期最大的一個轉變。原來拼桌時邊吃飯邊和 host 以及同桌陌生人社交的場景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日聚會、同事聚餐、商務宴請等等場景,一旦你包下這張桌子,這段用餐時光就完全屬于你和你邀請的同伴,不會再有其他人參與了。
從拼桌業務大幅轉向包桌業務,可能是私廚平臺“我有飯”近期最大的一個轉變。
如果你現在打開 “我有飯” app,首屏展現給用戶的會是 “私房菜” 欄目,“拼桌” 欄目則被弱化到了私房菜的右側。在私房菜類目下,用戶依舊可以根據菜色、用餐環境、地理位置以及私廚介紹來選擇自己喜歡的飯局,唯一不同的是,這個類目下所有的飯局都是 “包桌” 飯局了,而包桌飯局至少需要 2 人、4 人、或者 6 人及以上人數才能起訂 。
也就是說,原來拼桌時邊吃飯邊和 host 以及同桌陌生人社交的場景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日聚會、同事聚餐、商務宴請等等場景,而一旦你包下這張桌子,這段用餐時光就完全屬于你和你邀請的同伴,不會再有其他人的參與和打擾了。
那么,為什么要幾乎放棄拼桌業務?是 Eatwith 所代表的吃的共享經濟模式無法在中國走通嗎?如果是的話,更為合理的邏輯是什么?吃的共享經濟另有他路可走,還是徹底不可行?
正循環的平臺模式不是眼下這樣的
讓馮錚感到最痛的一個點是,他覺得進入了正循環的平臺模式應該是像淘寶或者 Airbnb 這樣的:品牌效應足夠強,可以源源不斷地吸引到供給端,這時平臺就不需要組建大量的線下 BD 團隊去挖掘供給端,而是可以全部線上化的操作,平臺需要做的只是篩選出那批最符合標準的供給端,把他們的服務展現到用戶面前 —— 而達到這個正循環的好處是,公司整體人員成本低,運營效率高。
除此之外,對于好的平臺而言,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能自然地對供給端優勝劣汰。也就是說,平臺上用戶最滿意的供給端們能賺到最多的錢,而剩下的服務水平低下的商家則會自然地因為賺不到錢而離開,用戶們的自然選擇能讓平臺保持一個不錯的供給質量。然而在原來 “我有飯” 的拼桌模式下,這點幾乎沒法實現。
馮錚說,拼桌模式很核心的一點在于 “成桌率”,成桌率越高,用戶在平臺上的體驗越好,如果一場飯局是 6 人成局,而已經有 4 個人下了單付了錢,最后在飯局前一天告訴用戶因為人數未滿而不能成局的話,對于用戶和 host 兩端的體驗都非常不好,所以這時若要讓飯局成局,我有飯就不得不由平臺自己去拉來兩個用戶填補人數的空缺。這么做雖然是保證了用戶的滿意度,但最終就變成平臺得想方設法去 “喂飽” 所有 host ,所有人一起吃大鍋飯,而不是 host 之間會互相競爭從而在平臺層面進入優勝劣汰的正循環,這樣長期來看最終還是會傷害用戶體驗。
而包桌模式則無需顧慮 “成桌率” 問題,一旦下訂單即成桌,體驗好的私廚可以通過口碑傳播得到更多用戶,體驗差的則逐漸因生意冷清被淘汰,相較于拼桌模式,包桌更有機會達到正循環狀態,長成一個健康的平臺。
即便是 Zuckerberg ,用戶需求會有多強?
接著是用戶需求問題。陌生人拼桌社交,是自 Eatwith 開始的一個很美好的設想。然而嘗試了拼桌模式這么久,馮錚傾向于認為基于這個設想的商業模式可能很難跑通 —— 因為不論拼桌社交多么有趣,它滿足的都不是剛需。
有時我會想,我們做個極端假設好了,你覺得 Zuckerberg 足夠有趣了吧?如果今天 Zuckerberg 請大家拼桌吃飯,你猜報名的人會有多少?我覺得雖然大家都會覺得很有趣,但是最終報名來的人不會超過感興趣的人數的 10%,因為它不是剛需。
馮錚說,“就像我們兩個人如果是約著吃飯談事情,那大家一定都會按時赴約,但是如果是兩個人一起約著去吃一頓有意思的飯局,動力就未必很強了。這就和很多人可能原本都做好了攻略周末要去哪些地方玩,但是一到周末還是就宅家里了一樣?!?/p>
對于用戶而言,一旦不是剛需,即使 host 再有趣,轉化率依舊無法提高。所以到最后,馮錚發現,拼桌模式的死忠用戶、那些愿意長期去拼桌吃飯認識新朋友的人,其實往往都是現實生活中朋友很少的人,因為現實生活的孤獨感,所以他們更愿意通過這種方式來吃飯,但是如果只能滿足這類用戶的需求的話,受眾面就太窄太小眾了。
這也是為什么我有飯轉向包桌的一個原因 —— 重要節假日聚餐、商務需求會餐的用戶需求更為剛性,轉化率也更高。而對于 host 而言,包桌因為不涉及做菜以外的和客人 social 的環節,所以自身的效率也更高,原本一個場地一晚上只能接待一桌客人,轉化為包桌模式后可能在桌數和翻臺率在都能有所增加,就像真正的餐廳一樣,在收入上更為可觀。而轉向包桌模式后,我有飯每月交易也以 120% 的速度在增長。
吃的共享經濟,能替代餐廳嗎?
我們曾經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討論過私廚最終替代餐廳的可能性,這也是最初許多私廚平臺模式所寄望的一種想象力。而放下了拼桌模式,轉向包桌模式后,馮錚覺得,私廚永遠是替代不了餐廳的。
他說,目前共享經濟大致分為 Uber 和 Airbnb 兩大派,Uber 滿足的是高頻、高效、標準化的需求,而 Airbnb 滿足的則是低頻、非標、完全個性化的需求。
Uber 因為其組織車和司機的效率比原有線下的出租車公司要更高,所以有很強的替代性。然而 Airbnb 平臺上的房主是無法比酒店批量建房、批量管理更高效的,所以 Airbnb 替代不了酒店,相反的,它滿足的是和酒店互補的個性化的住宿需求,最終打造的是一個連鎖民宿品牌,因此 Airbnb 在對標時也往往不是和全球酒店業對標,而是和單個酒店集團品牌對標,比如去年年 底在向 SEC 提交的文件中顯示 Airbnb 的估值為 250 億美元,已經超過了希爾頓、萬豪等酒店集團。
而如果要將餐飲領域對標至這兩種共享經濟模型下的話,馮錚認為 Uber 所代表的高頻高標模式更適合由中央廚房及大外賣平臺這類高效率的方式去做,而不是走共享經濟的模式,因為一個私廚一口鍋的效率是不可能比前者更高的。而 Airbnb 所代表的個性化方式更適用于餐飲的共享經濟領域 —— 私廚雖然提供不了類似中央廚房或是大餐廳的效率,但是可以從環境、菜品等方面的個性化體驗上來滿足用戶,最終有可能做成一個連鎖的民間私房菜品牌。
并且馮錚認為,中國人在房子上所能做的個性化和差異化遠沒有 Airbnb 在海外來的那么多,但是餐飲則不同,餐飲進入門檻更低,也更容易在菜品、環境、包裝等方面產生附加值和溢價,所以相比起 Airbnb 模式,在中國餐飲可能反而擁有更大的做成共享經濟的機會。
但是,線下餐廳原本的差異化程度就很大,相對能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不像酒店和 Airbnb 之間個性化的差距來得明顯,因此在這點上,私廚是否真正能具備競爭力呢?我問馮錚。他也認同,否則世界上就應該現有 Airbfood 而不是 Airbnb 了,但他認為在中國,餐飲確實是門檻更低的一門生意,可以一個人兼職做,一個月也能賺夠自己的零花錢。所以不論是拼桌還是包桌,私廚平臺最終做的也還是一門長尾生意,但是因為 “是一個大市場里的長尾,所以因為市場足夠大,最后平臺還是有可能達到足夠大的體量”。
來源:36氪
作者:苑伶
愛合伙是中國最大的創業者找合伙人社群。己有來自各地各行業70萬創業者在愛合伙App注冊了創業賬號,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尋找創業合伙人。愛合伙通過App和微信社群引導各地用戶在線下組織和參加“速配會”面對面進行更直接高效的創業項目交流。